top of page

前言

這個計畫主要受到 Diana Deutsch 的 Musical Illusions and Phantom Words 這本書的啟發。


一般而言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較依賴視覺,但我們也知道,有些時候,我們會「看錯」。其實視覺錯覺的例子很多,網路上找一下就有,聽覺錯覺的例子卻相對少,尤其當我們連其發生的原理都不知道時,更難會去注意到,更別說我們常常會「聽錯」了。由於我一年前在工作時,注意到人類的聽覺狀態很浮動,很容易受到環境干擾,甚至一天之中不同時間的聽覺都有些差異,這跟我們當下的精神和心理狀態有密切相關,也就是說,自身裡外都會影響我們的聽覺,因此我也懷疑,我們的聽覺是不是也不如我們所想的靈敏。


跟視覺來比,我們的聽覺是不是真的不太靈敏?似乎有這回事。人類一隻眼睛有 126,000,000 個感光細胞 (photoreceptor),一隻耳朵卻只有 15,500 個毛細胞 (hair cells),並且其中只有 3,500 的細胞會真正傳遞聲音訊號到大腦 (註1)。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連聽覺錯覺的例子都比視覺的少那麼多吧!雖然說視覺與聽覺可以類比,只不過一個是感知影像,一個是感知聲音,但聽覺與視覺最大的差異在於,我們可以選擇性地打開或閉上眼睛看與不看,卻不能將耳朵關起來,就連我們在睡覺時,耳朵都是開著的,也許我們平常太把聽覺當作理所當然。


回到聽覺靈敏度的問題,就算是聽力受過訓練的音樂家們,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,也不會因此就完全轉向依賴聽覺而放棄視覺。我找了林宜徵老師討論,身為作曲家的她,雖然比一般人懂得使用聽覺來使自己生活地更自在,卻也同意聽覺的靈敏度有其限制,因為耳朵裡的毛細胞就是這麼地少,而且音樂家們並不是耳朵被訓練了,而是大腦被訓練了!




一切都發生在大腦


我們怎麼定義聽覺錯覺?當我們把聲音訊號做分析,發現與我們感覺到的狀況不一致時,便可懷疑是錯覺。錯覺的產生,在於大腦做了我們自己其實也不太清楚的事情,大腦就像一個複雜的系統,耳朵收到聲音訊號後,先進入大腦這個複雜的系統裡做處理,然後才是我們感知到的聲音。




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都在幫我們做些「前處理」的工作,譬如說,我們能在陌生人群中認出熟人的面孔。在非預期熟人會出現的情況下,我們是在陌生人群中突然「發現」這個我們熟悉的面孔,並不需要仔細地看完每一張陌生人的臉才能認出,這便是大腦「前處理」的證據 ,它不知不覺地在幫我們過濾資訊,並選擇要將注意力放在哪裡 (註2)。因此我們也不能假設大腦會一五一十的呈現真實的聲音給我們聽,甚至我們也不能假設每個人的大腦都會做一樣的事情,感知可能存在著個體差異,我們的聽覺、視覺等等,甚至可以說是很私人的事情。




聽覺問卷


在開始之前,先邀請大家參與聽覺問卷。

點此測驗:


另外,這個網站也紀錄了一些聽覺錯覺的實例與原理,會在計畫進行的同時,陸續與大家分享。





註1:Deutsch, Diana. Musical Illusions and Phantom Words (p. 2).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 (2019)

註2:Owen, Adrian. Into the Gray Zone: A Neuroscientist Explores the Border Between Life and Death, Ch.2. Faber & Faber. (2017)

安卓恩·歐文,困在大腦裡的人—揭開腦死、昏迷、植物人的意識世界,一位腦神經科學家探索生與死的邊界,58-60頁,采實文化,2018。


Comments


訂閱電子報

感謝提交!

​歡迎參加聽覺實驗
bottom of page